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
历史上有两个与梨子有关的故事。一个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让 我觉得不真实,我觉得自己很难达到这种高度。另一个类似的故事是 奥古斯丁偷梨,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忏悔,说偷梨并不是为了 吃,他们偷的梨,只吃了几个,其他的都喂猪了——偷梨是为了获得 一种偷盗的“愉悦感”——这让我感到真实,人的内心确实有幽暗的成 分,有时人并非不知道对错,而是明知是错,却依然要选择错误。 人类历史中,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以惩罚为后盾的法律规 则,社会将变得混乱不堪,乌托邦的结局很可能是人间地狱。
在柏拉图的视野中,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本体性意义的坏,因为 所有的邪恶都不过是对美德的背离。据说爱因斯坦称,这个世界没有 黑暗,黑暗是光明的缺乏;这个世界没有寒冷,寒冷是热量的消失; 这个世界没有仇恨,仇恨是爱的匮乏。我相信这是从柏拉图的观点中 所获得的灵感,人类一切的坏都不过是对好的一种偏离、偏离、偏 离,再偏离,它并不具有本体性的意义。 柏拉图眼中,最理想的政体就是精英式的贵族政体,也被称为“王 政”。柏拉图认为,只有让王成为哲学家,“哲学王”被授予绝对的权 力,才能建立王道乐土的美丽新世界,国家会充满智慧和勇气。而柏 拉图最瞧不上的就是军事独裁的僭主政体。
柏拉图前往叙拉古的故事告诉我们,法治的根本前提是对人性现 实主义的把握。人性存在幽暗的成分,任何人组成的机构都有败坏的 倾向。人性中那些天然的良善和道德,时刻面临着各种严酷的试探和 特权的侵蚀,并且事实无数次地证明,人性无法抵制这些致命的诱 惑。英国前首相威廉·皮特说:“不被限制的权力倾向于腐化那些拥有 它之人的灵魂。”这也恰好印证了阿克顿勋爵的至理名言:“权力导致 腐败,绝对权力往往导致绝对腐败。”因此,为了保护权力的拥有者不 至于堕落为魔鬼,不至于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必须对其权力加以最 为严格的约束。 哲学王一般的君主,拥有通天的智慧和通天的权力。但是明君和 暴君的界限不过一线之隔,瞬间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柏拉图 的叙拉古之旅提醒我们,人总是想追求最优选择,但是最后会事与愿 违。与其这样,我们不如退而求其次,通过次优选择来避免最坏的结 果,人永远不要在自己看重的事情上附着不加边际的价值。 法治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对权力进行限制,防止它腐坏堕落。法 律的目标是维护秩序,但是维护秩序的力量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否 则就会成为秩序的破坏力量。
因此,法律不是一种工具,它具有独立的价值,它要让一切权力 在规则下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民众的自由。如果法律只是一种工 具,权力的滥用也就不可避免,人治可以打着法律的名义大行其道, 人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任何事物一旦成为工具,就必须为使 用者服务,当工具可以满足使用者的目的,工具可以获得各种赞美, 而当工具妨碍了使用者的目的,自然也就会被弃之如敝屣。如果法律 只是一种工具,会无法避免为人任意裁剪取舍的命运。
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的认识永远是有局限的,因为人类的经 验是有限的,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不可能走出世界看到整体。也许, 我们所有的认识都是盲人摸象,只能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
很多人都会羡慕别人的剧本,但是没有必要去羡慕他人的剧本。 我们最重要的是演好我们的剧本。艾森豪威尔的母亲从小就对他说: 人生就像打牌,无论你抓到一副多么烂的牌,都要把它打好。也许起 手烂牌也会有精彩的结局。
生活远比戏剧更荒诞与沉重,但荒诞不是让我们绝望,而是让我 们重新滋生勇气与信心。 有很多朋友认为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但我总觉得迟来的正义比 永远等不到的正义要强。我们依然相信正义的存在,看见的不用相 信,但看不见的才需要相信。 所以,冤案的制造者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吗?
人类事务千变万化,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法律所追逐的正义 是有限的。法律的正义不可能是完美的正义,有时追求最优选择反而 会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我们希望本案在现行的法律的框架内能 够寻找到一个相对较优的选择,让民众朴素的直觉与法律的专业判断 不会相去甚远。
在当前的社会,我们会发现,虽然法律极力倡导男女平等,但是不得不承认,女性依然在很多时刻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法律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关心和更多的关爱,在男女交往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课就是要学会尊重,要真正地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发自内心地去尊重他人。
自由不能成为放纵私欲的借口,也不能成为强者剥削弱者的说辞,否则人与兽就没有区别。人是目的,不是纯粹的手段,在任何时候,避免人的物化,重申对人的尊重,都是法律要极力倡导的价值。
有的人觉得读书效用很低,浪费金钱和时间,是当代的反智主 义;有的人过于崇尚智慧,把知识推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尚智主 义。这两种观点在我看来也许都是错误的,反智主义是一种愚蠢的偏 见,但是尚智主义何尝不是一种同样愚蠢的偏见。现在,一个人标榜 自己爱读书,有时候带有某种夸耀的成分,“每周读五本”“一年读完几 百本书”以显示知识的优越感。在我看来,这种“爱读书”带来的优越感 和清高,通常都是不学无术的表现。
之前我们提过,“智力”与“智慧”是两码事。很多智力出众的人不 一定有智慧,有很多智力发达的人,其实都非常愚昧。 我一直都认为,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否定性的,也就是承认自己的 无知。读书就是为了攀登智慧的阶梯。这其实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 我们因为无知而读书,读书又让我们真正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浅薄。 拒绝读书当然是一种愚蠢,但是因为读书而滋生出骄傲与傲慢是一种 更大的愚蠢。
这个世界不完美,但是人类喜欢追求完美。我们会用想象去描绘 完美,让我们暂时可以忽略世界的不完美。当我们看到一个半圆,脑 海中一定会补出完整的圆。人类对于完美的追求,也许根植于灵魂的 深处。落日余晖、云卷云舒,只有人类会因此思考和感动。
当我们越多地理解世界,我们也就越多地理解自己。
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蔽动机。不 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 善事。 你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不管怎样,还是 要成功。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还是要建 设。 你坦诚待人却得到了伤害。不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 心胸最博大最宽容的人,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不管 怎样,还是要志存高远。 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 会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 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这也许就是经院哲学家阿奎那所说的,我们今生活着的唯一意 义,就是超越今生。
我们需要拥有对普遍性的追求,因为唯有伟大的普遍才能抵御人 世的无常,才能对抗每天的庸碌和琐碎,但是我们要尊重多元,共相 和殊相能够在苏格拉底否定性的智慧中得到结合。这种否定的智慧让 我们即便探究了真理的浩瀚,也不会独断和傲慢。我们越多地认识真 理,只会让自己越多地谦卑,越多地尊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与 光同尘。 我们无知,所以我们读书,我们读书,所以越承认自己的无知。
最后,愿我们能以谦卑受教的心聆听斯蒂芬在本书结尾时的谆谆 教导: 我们伫立于大雪弥漫、浓雾障眼的山口,我们只能偶尔瞥见 未必正确的路径。我们待在那儿不动,就会被冻死;若是误入歧 途,就会摔得粉身碎骨。我们无法确知是否有一条正确的道路。 我们该怎么做呢?“你们当刚强壮胆”,往最好处努力,不要说 谎,我们要睁大双眼,昂起头颅,走好脚下的路,不管它通向何 方。如果死神终结了一切,我们也拿它没办法。如果事情不是这 样,那就以大丈夫气概坦然走进下一幕,无论它是什么样子,不 要做巧舌之辩,也不要掩饰自己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