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你会发现⼈类⾯临着四⼤基本约束:东西不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和制度安排,⽆⼀不是为了适应这四种基本约束⽽衍⽣出来的。

当别⼈在讨论到底是公平重要,还是效率重要的时候,学过经济学的⼈明⽩,公平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单个⼈效率的考量,⽽是整体 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公平和效率,往往是⼀枚硬币的两⾯。

在斯密看来,⼈是⾃私的,但也有爱⼼;爱⼼只能适⽤于⼩圈⼦,⽆法延伸到更⼤的范围,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市场这个陌⽣⼈互助的平台,才 能满⾜每个⼈⽇常⽣活中绝⼤部分的需求。⼩圈⼦靠爱⼼、讲同情,⽽⼤世界靠市场、讲规则。斯密的重要建议是: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计较,过分讲究市场规则,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表现出 不切实际的爱⼼。

更何况,我们也不容易确定,该怎么⾏善才是有效率的。如果只有⼀笔奖学⾦,应该给又穷又笨的孩⼦,还是给又穷又聪明的孩⼦呢?很多⼈会说应该给后者。但有另外⼀种看法认为,聪明⼈脱贫致富容易,笨⼈变聪明难。真要扶贫助弱,应该把钱给前者。从这个⾓度看,⼀些富⼈设⽴巨额奖学⾦,给考上美国名校的孩⼦作学费,就更像是投资,⽽⾮⾏善。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代价,⽽如果没什么可放弃的,也就不存在成本。沉没成本,就是指那些已经发⽣但不可收回的⽀出。当我们没办法再收回、没办法再放弃时,就不存在成 本。凡是提到成本,我们⼀定是向前(未来)看,⽽不是向后(过去)看的。所以,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我们年轻的时候花⼤量时间去学习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社 会实践,⽬的就是要搞清楚,哪个职业能给⾃⼰带来最⼤收益,能最⼤限度地满⾜⾃⼰的兴趣,同时⾃⼰所花费的成本是最低的。你拥有你的⽣命,但是你的⽣命是怎么度过的,你 的职业是怎么选择的,很⼤程度上是由社会上其他⼈决定的。

在真正的市场上,不是原材料的成本决定了产品的最终价格,而是供需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决定资源成本。一个企业家,当他把产品生产出来,放到市场上卖的时候,它会根据供需关系来决定产品的售价。他是能卖多少就卖多少,能赚多少就赚多少。把钱赚到手以后,再把赚到的钱倒过来归结到前面每一个环境的生产要素里面去,从而给这些生产要素定价,决定它们的价值。

事实上,不是政府想高价买地,就能把土地以高价卖出去的,政府之所以高价卖底,是因为人们对住房的高需求导致了高房价,而高房价才使得高地价成为可能。政府免费拍卖土地会产生的区别是:如果政府拿土地去拍卖,那么政府收到的土地出让金,就是明钱,这笔钱能够进入国库;如果政府把土地免费给开发商,开发商就会通过各种暗箱操作的办法,去争夺政府免费派发的土地。最后的结果是,政府本来能够收入国库的土地出让金,会变成暗钱,在官员和地产商之间私分。

资源是有限的,如何最有效地利⽤有限的资源,使其获得最⾼的效 ⽤?办法就是把资源分摊到不同的⽤途上,并确保资源在这些不同⽤途上 获得的边际效⽤都趋于相等;如果出现不等,那就应该不断地把更多的资 源挪⽤到边际效⽤较⾼的⽤途上,直到资源在这种⽤途上带来的边际效⽤ 下降到与其他⽤途的边际效⽤相等为⽌。这就叫边际平衡的概念。

因此,每⼀个⼈都应该成为边际平衡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利⽤⾃⼰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在⾃⼰所能涉及的所有领域、所有活动、所有选项当中,根据边际平衡的规律来分配时间、⾦钱、精⼒和其他资源,从⽽使总效⽤达到最⼤。

需求第⼆定律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逐渐增 ⼤。它的意思是,当出现新的情况、新的冲击时,⼈们寻找替代⽅案的范围⼀开始可能没那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选择替代⽅案的空间会越来越⼤,能够找到的对策就越来越多。

只要做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人们就能够取得收益的最大化。那么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我们对人类未来的需求和供给的预测会不会越来越准确?新的计划经济时代会不会到来?其实, 人类社会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而是怎么应对变化的问题。

对于垄断企业——主要是那些通过⾏政保护⽽形成的垄断企业,合理 的矫正办法,并不是对它们的产品实施价格管制,⽽是要停⽌⾏政保护, 打开市场的进⼊通道,⿎励竞争者的进⼊。否则,仅仅搞价格管制,就不 仅不能消除⾏政垄断,⽽且还会造成产品分配过程中的⽆谓损失。⾏政垄 断是错,价格管制也是错,错上加错,并不会变成对。

在美国,⼀个钢琴⽼师的收⼊不⼀定⽐⼀个修车师傅⾼,开垃圾车的 清洁⼯,收⼊很可能⽐⼤学⽼师还要⾼。谁赚得多,谁赚得少,讲的不是 职业的贵贱,⽽是互相依赖的程度。 在⼤城市⾥,重要的不是你是谁,⽽是你跟谁在⼀起。不要以为⾮得有天⼤的本事,才能够在⼤城市⾥⽴⾜。⼈与⼈之间讲究的,不是你个⼈ 的本事有多⼤,⽽是你的本事跟别⼈的本事能不能相匹配,你们之间能不 能够互相服务。

权利是文明的产物和特征。作为文明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都应当掌握一些关于权利的知识和理论。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的皇冠,它对 权利的理解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每当⼈类经历了巨⼤的错误、有了惨痛的经验以后,就想避免再次发 ⽣这样的错误,于是⼈们就逐渐建⽴起对权利的约定、对权利的安排,⽬的是要减少错误,减少损失和失败。所以权利来⾃错误,正确也来⾃错误,⼈类在过去惨痛教训的基础上,⼀点⼀点地改变我们社会的制度安排。

当我们为一切事物——不管是选择、需求、价格还是权利——引入时间的维度后,需求就有了急躁、耐心之分,商品就有了现货、期货之分,价格就有了现值、期值之分,而这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基础。

以教育为例。个⼈或政府,到底应该投资应⽤学科好,还是基础学科好?应⽤学科短平快,学了就能上⼿,学了就有收益;基础学科投⼊⼤, 见效时间长,成功机会⼩。当然,在基础学科上⼀旦有新的发现,它对⼈ 类的认知能⼒会有量级的提⾼。投资哪⼀个,取决于我们怎么看未来。如 果我们看的未来不是那么远,我们的耐⼼不是那么⾜,就应该多投⼊应⽤ 学科,做⼀些短平快的事情,追求即时的回报。所以在⼀些发展中国家, ⼈们普遍愿意学⼀些容易上⼿的学科,这是合理的;⽽⼀些⽐较富裕的国 家,他们对基础学科的投⼊⽐重就⽐较⼤,这也是合理的。

任何⼀个⼈,不可能对谁都保持贸易顺差,也就是说他不可能长期只⼯作不消费。国家也⼀样。同样,任何⼀个⼈也不可能对谁都保持贸易逆 差,也就是他只消费不⽣产,永远不劳⽽获。国家也⼀样。

⼀个逻辑清晰的理论,在现实⽣活中经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种状态,就是我们明明知道那个原理是对的,但是⾯对与之⽭盾的那些⽅案、说法、观点,还很难⼀下⼦就指出其错误所在, 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你不找竞争,竞争会来找你。不断迭代,不断学习,才是长久之道。

员⼯在⼀个企业⾥的议价能⼒,取决于他在别处的机会。他在别处的 机会越多,他在这个企业⾥议价的能⼒就越⾼,因为他随时可以选择离 开。⽽如果⼀个⼈在别处的机会已经⽤尽,⽬前的收⼊已经是众多选择⾥ 最⾼的了,那么他就没什么议价能⼒可⾔,只能⽼⽼实实待在这个企业⾥⼯作。

宏观经济和公共选择两个领域,都研究个人在集体中互相协调的规律。 每个人都想多挣一点钱,但如果政府有求必应地多印钱,那每个人都会变穷;每个人的意见都应该得到尊重,但如果每个人都去投票,投票的结果可能恰恰会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人人都赞成把富人的钱分一点给穷人,但真正受益的可能是中产阶级;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越是让陪审团员来判案,错判的概率可能越大。

⽣活中到处都是冲击,要应付这些冲击,⼈们的反应不是即时的,⽽是滞后的,不是全⾯的,⽽是渐进的。这本⾝就是合理的。额外的⼲预不会解决问题,⽽只会产⽣新的问题。

⼀个重要的原因,是⼀个社会最穷的⼈,他们的知识、时间、精⼒致使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往往很不够,他们根本没有意识、没有能⼒,也没有资源替⾃⼰说话。⽽社会当中最有钱的⼈,他们也不屑于过多替⾃⼰说话,他们不在乎多交那么⼀点税收。⽽社会中处于中等收⼊的阶层,他们有很⼤的积极性,他们有很强的动机和能⼒,通过选举为⾃⼰说话,为⾃⼰办事。结果是社会上最富和最穷的⼈,共同补贴了社会上的中产阶 级。

所以要论公平,说不清楚哪种规则更公平。论资排辈、先到先得,按⽂凭⾼低来决定、按年龄⼤⼩来决定、按出⾝来决定、 按职位⾼低来决定、按出钱的多少来决定,都做不到绝对的公平。但按出价的⾼低来做决定有⼀个特点,那就是因为这种竞争规则⽽引发的⽆谓的损失、竞争的成本会降到最低,所以它是最有效的。 你可以说⼀个社会认钱不公平,但是如果你不认钱,你就必须认其他的,认男⼥、认出⾝、认官职、认智⼒、认体⼒,所以⽐较之下,认钱更有效率。不仅更有效率,⽽且它更公平。⼀个⼈要改变⾃⼰的性别、出⾝、种族、肤⾊、智⼒、教育背景、职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相反,要攒⼀点钱却是相对容易得多的事情。

updatedupdated2023-01-072023-01-07